2023年6月13日星期二

06 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十八世紀末,蒸汽機的應用,以機器來輔佐勞力,開始量產,提升了農業和紡織。
 
第二次,十九世紀末,石油和電力的應用,機器取代了大部分勞力,流水作業式量產,開創了電訊業和交通速度(鐵路、汽車等)。
 
第三次,二十世紀中,電腦和互聯網的應用,以電腦來輔佐腦力,數碼化讓資訊流通,開創了科技資訊業。
 
第四次,現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應用,電腦取代大部分腦力,數碼混合物理世界。每次革新都持續了幾十年才大致樽頸,現在才開始了不久,所以更需要把握大勢。估計發展方向應該是虛擬現實的應用。
 
想起一句傳統智慧,淘金熱時賺最多錢的是賣鏟的人。誰在賣鏟?半導體?感應裝置?應用程式平台?人工智能科技?
 
哪些公司會增值?哪些會被取代?市場已經給了一些答案。

2023年6月6日星期二

05. 美國又又傾掂

債務上限又告急,告急之後又剛剛死線前搞掂。美股從不懷疑只是大龍鳳一場,勇往直前。


聯邦資金利率2022年三月開始加,通脹高,就業好,息口應該維持高位,資產估值應該跌,不過又無事。雖然未重回高位,但很快就見了底。最近就算預期再加息,都氣勢如虹。

 聯儲局縮表,縮少少又升多多,Covid期間可以升多過一倍,最近減少少,未知能否堅持?M2穩定上升,縮表稍微減少了M2, 仍然比Covid前增加了不少。如果繼續縮表,理論上市場上的錢會少了?不過股市無懼,繼續升。

 

 

 財政部不打算收支平衡,談判永遠減唔到福利增幅亦加唔到稅。債務上限增加,到底美元應該強定弱?債少了更穩健所以強,但可以繼續借又會解除技術上破產風險所以都係強!

 聯儲局的reverse-repo facility,即係市場泊錢在聯儲局收利息的方法,結餘接近歷史高位。資金都在貨幣基金一邊收息,一邊等待。越加息,所吸引的錢會不會越大?甚至吸引到海外資金?同時間銀行資金流出,已經見到幾間銀行陷入危機(First Republic, Signature, Silicon Valley,此趨勢應該會繼續,細銀行受壓,不過資金仍然充裕(甚至太多),只係去了其他地方。

 Reverse Repo

 結論是,都是要看市場解讀,再加息短期可能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反而減息會不會資金流入債市?雖然無股市水晶球,但是起碼感覺不到大跌的因素藴釀(除非是熱炒超高PE股)。美國流動性充足,又肯流進股市,就有條件升。中港的問題不同,樂觀看就是時間可以慢慢解決填補決口(流動性、信心、企業盈利等),可惜我們都沒有水晶球,一邊收息,一邊等待,才是中庸之道。

2023年6月2日星期五

04. 五窮六絕統計

傳統的說法,近年也沒有人真的重視,我也不抱有什麼期望,橫豎看了也就寫出來記錄一下。

首先只拿對上二十年的就算了,太遠古的時代也不同了。 

原來五六月也是正回報,七月反而是平均負回報,傳統的說法是錯誤的(又或時代已經改變了)。

之前一個月回報的關係,五月斜率稍負,六月稍正,七月則是正關係(0.25),不過關係都沒有達到統計顯著性。

再看六月,之前一個月(即五月)如果跌的話,平均也是負數(-1.5%)。最慘是七月,之前如果跌的話,平均是-3%,根本沒有翻身。反而年尾幾個月好像更大機會正回報。

看看就算,其實只適合有確認偏見的人拿來馬後炮。

2023年5月25日星期四

03. 日本股市

日本股市剛剛創了三十三年新高,巴菲特今年透露加倉了七大商社其中五間至7.4%持股,五間分別為三菱商事8058、三井8031、伊藤忠8001、丸紅8002和住友商事8053,沒有買的兩間則為豐田通商8015和雙日2768

跟隨股神也可算市場上一個比較簡單的策略,往績也不差,加上日經指數明顯特破,故此(後知後覺)略為研究一下以待調整時跟進。首先巴郡今年發行了1644億日元債,成本被形容為”some of its highest costs ever“,其實亦只是五年1.135%!可見日息口有多低。借錢可以對沖日元下降風險,所以股神只是看好日股,並非日元。日元下跌,出口公司盈利可能更高,日元資產對外資更吸引,日股可能雙贏。

 以下簡單看看七大綜合商社去年盈利:

 1. 三菱商事(Mitsubishi Corporation 8058- 最大部分是礦資源(煤、金屬)、天然氣、基建地產和汽車(五十鈴)。其他為電力、化工、食品和零售(Lawson)。


2. 三井(Mitsui & Co. 8031- 主要是礦資源、石油天然氣和基建。其他為煉鋼、化工、食品零售和科技等等。

3. 伊藤忠 Itochu Corporation 8001- 主要為金屬資源、石油化工和機械/汽車零售(Yanase)。其他為紡織(品牌Converse/Paul Smith等)、零售(FamilyMart)、食品(Dole Food)和房屋。

 

4. 住友商事(Sumitomo Corporation 8053- 主要為金屬資源,金屬產品和交通基建(鐵路)。其他為房屋、媒體(電視)和基建。

5. 丸紅(Marubeni Corporation 8002- 主要為礦資源(煤、金屬)、石油天然氣、電力和農產品。其他為林業(紙品)、食品(食材原料)和金融等。

6. 豐田通商 Toyota Tsusho Corporation 8015- 主要為重要的非洲業務(汽車、零售、基建等)。其餘最重要為金屬(鋼、有色金屬)、物流、汽車(經銷商)、機械和化工。另外亦有食品業務。

7. 雙日Sojitz Corporation 2768- 主要為金屬礦資源和化工。其他為汽車(經銷商)和航天等。

另外再看看以下歷史比率,若說要找個邏輯為何沒買豐田同商和雙日勉強可說借貸率略高一些。

購買商社的邏輯應該是看好上游資源如金屬、石油、天然氣等。另外應該是糧食相關(化工肥料、海產和農作物)。最後可能是想配置反週期行業如電力和食品等。

2023年5月17日星期三

02. 港股的長期病患

我一向相信股市循環,最恐慌的時候往往見底,最心雄的時候見頂。對比其他的股市,我以前覺得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未來等一個機會就會追回來。畢竟過去已經過去,看歷史回報也預計不到未來回報。2022年最差一段人心崩潰,之後也不強烈反彈了嗎?今年指數只下降了一點點,感覺卻比去年更差,信心更慢慢失去。

去年差得來又有很多憧憬(開關復常、放水、減少規管、救內房等),同時又很多誇大了的恐慌(熱戰、制裁等),大上大落也不乏機會。到了今年,市場所憧憬的也說不上什麼可以改變情緒的措施,所懼怕的卻又沒有消除。巴菲特、軟庫和Naspers等外資都只是我們見得到的例子,其他的西瓜靠大邊,都會一樣。至於公司的內線,見到的很多比散戶沽得更狠。外資提款,內線提款,越來越少的水如何暢泳?

最大的問題是,其他的市場今年好像有點朝氣。美股找到了新主題AI, 日股又股神效應吸引了不少人想了解,印度又能夠憧憬未來發展。香港則只有中特估!這個投資邏輯,我在兩年前已經抱有憧憬,結果是浪費青春,估值是跌到最後一刻才突然大升一段!不是特別幸運,不是春江鴨,哪敢投資寶貴的時間進去?

多個漏水的池塘,中央放水一定要保住最重要的那幾個,央企應該可以繼續投資的。不然就是那些自己有現金/現金流的公司,最少也要內線增持,那才有投資價值。小池塘沒水,就慢慢乾旱死掉。

我也不得不承認,港股有著長期病患,可能治好,可能醫死。或者用重藥,或者用時間調理(合理地想是兩者不可缺)。市場好了,殺頭生意都有人做,但如果仍然是炒什麼估值便宜的主題,我很懷疑在全球缺水下,寶貴的資金會不會回來。

2023年5月10日星期三

01. 塘水滾塘魚

很多人說塘水滾塘魚,到底具體是怎樣呢?
 
一個經濟,沒有資金流入算不算?看情況,如果還有增長,那也有資金流入;又或政府能夠刺激(印錢、降息、基建什麼都好),那也可以。
 
一個股市呢?又不一定和經濟連成一體,市場口味會轉變,水可以流出去,又可以從其他地方流入去。政府可以微調控制,投資者可以改變心態。
 
再細一點,每個股市板塊炒作也就是把水調來調去。水太多的時候就漲,會滿瀉;太少的時候,邊緣就乾了,中心卻總有水的。
 
套在美股,加息,水只是加慢了,但息加了會轉變風險胃納,錢可以用來定存、買債,所以水還是少了,留在最中心的龍頭股,有餘的去了話題板塊(如AI)。如果經濟真的差的話,水會慢慢少了,不過政府又肯定會想辦法加水(尤其大選年近);如果經濟有救的話,水當然會慢慢多,政府相反卻不一定降水,到時候又會滿溢(牛市)。通脹是調水的重要因素,不過無論如何,中間是肯定有水的,邊緣沒有,但向上望有機會,較容易樂觀。
 
套在內地,資金不流入,但本來無一物,加上資本管制,流出也可能不嚴重吧。不過內房崩潰會減了水,太多政策又會減少投資胃納,股市的水會立即少了。反過來,經濟重啟後還有增長、通脹不高可以降息、政府基建等都增加了水,所以股市的水少了之後也可以慢慢補回來。更重要的,樓已經不是理想的長遠投資了(內房債同時亦破了債市),經濟上多了的水,總有一天要找個地方流去股市,只等口味改變(畢竟低息)和時間去蓄水。時間可以讓人慢慢樂觀。
 
套在香港,水因為地緣政治原因立即離開,或移民慢慢流走,但看客觀因素,港息還低於美息,那資金應該還充裕吧(可能另有流進來的錢?)。對港股來說呢?地緣風險肯定讓錢流出,政府的錢也有更優先的選擇吧。息加了點,口味會轉變保守,又是讓水流走。新一代怕做韭菜,投資可能寧願美股或加密貨幣,政府又短視加股票印花稅,又是長遠讓水流走。息由市場控制,資本出入自由,基建也不能加大得怎樣,增長長遠難言高。現在環境水能流走得慢一點也算不錯了。看看,邊緣的股都乾了,炒作根本沒有或者極短線;現在是中特估的世界,最中心的中心才有水。其他的,等板塊輪動短線炒作。當然,如果大股東有水,也可以趁低私有化的。
 
港樓由於辣招和投資價值降低,至少股市的水不會流去那邊。如果解除一層樓的辣招的話,可能再搶了水。如果解除外地人的辣招的話,則能讓多些水流進,可能也有些幫助。到時候再看看是對是錯。

2022年3月9日星期三

二月回顧(2022/2/28)

二月總計比一月下跌了0.3%,ytd 1.6%。中間最高曾經達到5%,不過烏俄開戰之後港股又進入新一輪跌浪,連帶組合也損失不少。唯一『喜訊』是終於能夠超越恆指回報了,不過只是因為恆指跌得比較多(ytd約-4%),我當然寧願落後但多點正回報。

組合現金大概13%左右,跌浪中並沒有加貨,維持保守一點的策略。為何組合沒有下跌太多除了操作上一直都會take profit之外,主要是本身有挺多不跟大市的股票,如下(注意我的分類不太嚴謹):

公用股(約18%)-8,6,1038,1310,6823,1883

石油/煤炭(約9%)-883,857,386 (沽了135和1088)

內地電訊(8%)-941,762,552

長期事件類(8%)-57,26,6896

Reits (6%) - 823,1997

香港地產 (4%)- 50,101

物流(4%)- 517, 144, 636

科技 (3%)- 700

這裡約佔六成倉,主要跌了較多的就是地產類和科技。石油及商品則逆市升了。


後註:寫好了但忘了發佈,截至10/3,ytd -1.2%,恆指則為-10%左右。為了準備負方作戰,止賺了552、836、1798,止蝕了一些細倉位如1373,1299,2628等等。現金升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