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星期二

債息回落


1.      十一月債息回落,市況不差,很多人感觀不好是因為恆指在月中之後就洩了氣,但其實今個月還比十月略略升了一點。由於很早就不喜歡恆指(詳見今年六月文章),恆指弱也無感。事實是市寬改善了,而且整個月至今差不多所有新股都是大升的,藥明系的IPO更讓不少人賺了大錢。

2.      上幾篇提過,港股十一月至一月是較常升的月份,所以跌的話會繼續增加港股倉位。

3.      債息回落讓股價能夠喘口氣,Reits和一些高息股都好像見了底, 不過基本面變壞也不打算買回。保守的話可以買現金多又派息的公司如941883,博降息就不如買美股如剛突破了的MSFT

4.      新世界主席出來做訪問,後來出了一個6億美金的債券回購,略比市場價格高5%左右買回債券。這個位置買回大折讓的債券有著數,等於可以還少一成至四成錢不等,為公司帶來會計上的利潤。不過前提是公司有足夠的資金去繼續回購(現在當然不足夠),主席出來放話,是否改變公司方向的轉捩點(要維護整個家族的利益和傳承)?或許家族母企再幫幫手提供資金?

5.      債息回落稍微幫到17債券,但幫不到股價,由於主席前科太多,出來說話等於踩多股價一腳,市場更不敢博。

6.      CEO哈佛畢業,不過原來讀東亞研究,又在日本讀藝術,或者真的志不在賺錢也。

7.      最後本月雖然整體股債都不錯,但巴巴大盜果然名不虛傳,道長減持加上分拆擱置,市場肯定短期不會原諒,唯有績後止蝕一半。至於長線如何,恐怕道長身邊的人才知道,凡人如我也無謂重注。

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

季節性之日股及其他

 

續上一篇,日股十月歷來表現不怎麼了,本年十月暫時亦跟隨下跌,不過十一至十二月撇除貨幣因素統計上是利好。感覺上十月是機會可以候低收集DXJ(貨幣對沖日股ETF)。日元則沒有看到什麼方向(除了一月不知何故偏強外),現在關鍵位置,美元利差因素等等與以往不同,所以個人會保持對沖貨幣風險。



印度十月至十二月過往表現不錯,未來幾年大方向會不會是炒印度經濟增長?不知道,但要唱好確實有很多理由,最重要就是基數低體量大比較穩定增長。分散投資角度來說對投資者來說亦不錯。

最後人民幣十月至一月往年亦普遍走強,若然如此則有利港股。不過,今年利差因素比較特別,不敢魯莽推測。

統計往年表現當然不能太認真,投資不容易,僅供記錄一下回頭看。

2023年10月8日星期日

季節性之美股

過了令人失望的九月和十月的開局,十月餘下的時間能否幫助大家收復失地?做了一些歷年月回報的統計,本來上月也想探討一下,不過自己偏向看好所以九月其實看到了也沒有相應操作。既然被打臉了,唯有認錯再看看。



SpyQQQVTI在第四季都是歷史上偏強,特別是十一月。當然,股市上落沒有那麼簡單(或者可說膚淺),不過在市場已經對利率頗為悲觀的情況下,感覺可以短暫重倉一下指數基金至年尾可能不錯。

下一篇再看看日股和其他市場的季節性。



2023年10月6日星期五

第三季後

1.      遲了幾天才寫, 不過也好, 順便能記錄十月頭幾天的大跌。

2.      基本上八、九和十月頭幾天就把七月升幅抹去變成輕度虧損。本年度白忙,暫時和做定期差不多。

3.      除了港股外,美股和日股都跌,在調高長債息的環境下,股債雙輸,不能避免,除了做現金定期之外。

4.      假如有大量現金的人,現在美元國債利息去到大約5.5%,可說不貪心的話已經非常吸引。若真的如Jamie Dimo所說去到7%,應該大部分有錢人會躺平買債收息就算。借錢的公司利潤將會受壓,而有現金的公司亦不用投資建設,只需買入債券就安全獲得回報。

5.      下一年度是大選年,會否真的讓聯儲影響選情?同一時間民粹主義氾濫,財赤停不了,現在又再次陷入停擺危機。脫鉤的時代又容易導致通脹和罷工。到底長債息會不會永久性上升?其實也有這個可能,政治上的問題暫時也看不到什麼出路,因此也是留下多些美元現金短期收息等等看,不重倉時就持續做些短期short put準備較低價接貨,接貨就盡量covered call

6.      香港地產好像有些反應,港府大機會本月撤辣,不過應該只是短炒,長遠也要看利率會不會下降。希望地產商能把握機會減槓桿(特別是新世界!),至於樓價高低就算了,人口資金流動和息口影響比辣招重要。

7.      中港最可取就是估值便宜,而且有些股息率比以前提高了許多,還有就是借貸低或現金流高的公司。趁回調買多些油股煤股電訊股比起“增長股”更安心。另外,阿里巴巴持續賣資產的話總有一天市場會讓他價值回歸的。

8.      這幾年很多陷阱,不論任何市場,任何地區,股樓債匯基金保險加密貨幣,波動都極大,合法(魯大師?)或不合法(JPEX?)的騙局亦有很多。可以信得過的強勢股,少之又少。

9.      十月港股通常升多過跌,不過亦是大波幅的月份,偶有股災。不過十一月至一月歷來比較利好,若港股下跌的話,會準備加倉持有至明年。



 

 

 

2023年9月22日星期五

Higher for longer

1.      鮑威爾聯邦基金利率將會higher for longer”, 長線利率立即飆升。高通脹的原因其實很多, 由制裁俄羅斯、中國脫鉤、石油減產以至政府赤字。利率能否減輕這些因素的影響,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不過為經濟減熱最少沒有加劇通脹。

2.      Bill Ackman賭長線利率會升,其實就是賭市場預期的高利率時期不夠長。他的原因大概就是通脹是一些美國結構性的轉變,感覺就是說赤字長遠也不會下降,發債規模不會減,債息高才吸引到買家。

3.      不過Ackman亦說了可能最後AI拯救地球,解決所有問題。

4.      Ackman早前亦有賭港幣聯匯脫鉤,交易邏輯和剛才列的因素通用。香港有沒有能力長期維持高利率?不要說樓市會倒下,最大的發展商也可能倒下。港府應該盡快減辣,甚至可能出招增加發展商現金回籠。

5.      巴菲特在八十年代高通脹時說要買a)能夠提價而不損失市場份額的公司b) 不用巨額投資就可增產的公司。

6.      利率相對高企下也可加上低負債和高現金流這兩個先決條件。

7.      港股例子如中海油、神華、中移動等都符合(當然都有國家政策風險);美股則AAPLMSFTGOOGXOM等等(部分高債,部分估值貴);歐股就奢侈品等股。

8.      日元將會一直受壓,加息也是兩難,日股獲利減倉看看後續如何。

2023年8月30日星期三

新世界

上週五傳出新世界嘗試高息融資失敗後,股債價大跌,有點大到不能倒的內房一樣的先兆,不論是真是假,四大地產商之一也出現信心危機,令我感歎。我組合持有的一隻債券竟然數月來跌了幾成,損失慘重。避得過股票,避不過債券,回想當初是因何買進了?

話說新世界一直都算是比較進取高槓桿的地產商,不過一直為人詬病的只是喜歡玩股票的財技,而從來沒有人覺得會缺錢。債券的回報兩三年前就大約是四至五厘左右。當時好像亦曾經贖回了一些永續債,然後才再融資,息率仍然是差不多,不過數年後息率會根據市場利率重置至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個賣點就是,就算聯儲加息也不怕,因為捱過數年後就可以收市場水平以上的高息,而且新世界到時候亦可能贖回債券避免支付高利率。

另一方面,11和14年新世界都進行過供股。彤叔16年走後新一代接手,感覺正面,沒有供股或其他股市大茶飯。大概是這樣,感覺當時財務穩健,於是就買了。

第三代帶領下過於樂觀地判斷內房,進行大舉收購,槓桿變得更高,但其實債券價格仍然站得住,息率仍然不算高。甚至聯儲2022年開始快速加息,債價下跌都只是反映risk free rate提升(和部分中港風險增加)。

聯儲可能準備長期高息和內房民企團滅當然是主因,不過周大福全購新創建來幫新世界融資,慢慢增加了市場對新世界財務上的遐想。

這幾年並沒有在股價高位進行供股,是不是因為新的管理層想表現正派?另外亦可以分拆K11或賣資產,或對柏傲莊的工程事故沒有那麼“大方”,或減少投地甚至減派息。這些都沒有做,是不是管理層判斷錯誤了?

始終背後母公司周大福的實力我們也無從得知,可能在解救新世界債務時,把他的資產都低價買下,亦可能沒有能力或意圖去解決債務,犧牲債權人,更害怕的是引發投資者對香港公司的信心危機。

樂觀點看,和內房不同,資產應該不至於有價無市吧?賣掉部分減債改善借貸成本是王道。希望不要像內房民企般幻想行情會好轉(或很快會降息),遲疑不決很容易就變成不歸路。 

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

韭菜根

1. 七月去旅遊回來其實也想過把大部分倉位沽掉,然後做半年定期,那整年回報其實也算滿意。不過當然升一點就心雄,只賣掉了少量,結果八月差不多每天都跌,自己做了韭菜。

2. 阿里巴巴感覺估值便宜而且壞消息已經反映了很久,螞蟻滴滴又以為差不多可以有點好消息,當然又是失望。還好比起大市略為強一點。

3. 股市割韭菜就一定,可不可以讓韭菜長高一點才割,現在越割越低,差不多到根沒錢了。政府沒有啟動利好政策,大戶不想入市,散戶也不上鉤。Nvidia今晚業績,不論明天大升大跌,最少也是願者上釣。

4. 錢都湧往集中的地方,美股就AI、Magnificent Seven、石油等,日股幾大商社、港股高息現金流強的國企如中移動、中海油等,其他業績稍有差池就暴跌。債券就基本上美國國債,企業(尤其是中港公司)息率都變成垃圾級別。將心比己,見到碧桂園等公司,其實憂心也有道理。

5. 內房肯定自救不了,整個行業鏈都受影響,如中原近來都高調說出被拖欠佣金金額。接著就是保險公司、金融投資。跟著是內銀。若真的燒到那兒,政策也不用憧憬了。

6. 美國今年倒閉了幾家銀行,立即介入,結果就把火控制住了。

7. 本來壞消息到了所有人都知道時,就通常差不多見底,可是這次問題所在都街知巷聞了,也沒有任何介入;樓價下跌,官媒今天還在說房住不炒。縱使長遠有利的宏圖大計,在危機過後再說也不遲啊。這幾年韭菜也都不想長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