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星期二

07 十年恆指故事(上)

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就連持有它十分鐘都不要考慮。

他亦曾有一個十年賭局,S&P 500指數基金十年總回報優於五隻對沖基金總回報,結果也大勝。

第一個看法,十年在價值投資來說,也足夠時間去擺脫估值週期的影響,可以不理短期上落,獨立分析價值。

第二個,低費用的指數基金比高費用的主動基金更好,只要時間夠長,大市趨勢向上,不用Time the market

最近日本和印度都到了歷史高位,我有home bias的恆指令我感歎,在足夠時間下,反映大市的指數基金竟然仍然是負回報。日元和盧比都長期積弱,會不會只是貨幣的影響?於是我把指數回報都用美元計價,得出以下的圖表:











2012年起計,是唯一虧損了的市場(雖然沒有調整派息有點不準,但也是明顯最弱吧)。我也特意把Nasdaq除掉,免得偏向科技創新板塊而差別更大。最弱就是中港市場,接著印日都翻了一倍,S&P更翻了兩倍。

美國印錢萬佛朝宗也沒話說,但中港那時開始落後其他市場?第一次,在2017年末曾經差一點就追上了,但2018Trump開始關稅貿易戰就開始和日本拉開了。

第二次2020年初新冠散播,印度差不多跌回中港水平,後來不知道是地緣政治,還是內在政治,或是內房泡沫問題,我也沒有能力去深究不過明顯就是弱勢。香港也在那一年開始,比已經弱勢的內地還弱得多。

第三個大概是2022年三月後俄烏及其他影響,中港遠遠沒有回復到那時候的水平,其他市場則差不多收復了。

脫鉤、避險、走資、經濟等等的原因都耳熟能詳了,估值便宜卻也是事實。上落區間不斷向下移,樂觀的可能還在等一個牛市重來(減息?停戰?重大經濟利好政策?)。客觀說,十年多都是走同一個方向,確是需要一個更大的催化劑把之前弱的原因淡化。有些如經濟泡沫可以被時間淡化(日本用了三十年!),有些比較一次性如外國脫鉤(走了就不能再走了)。不過最差就是本地資金都進入了惡性循環,勇者都不斷被割,剩下的只有驚弓之鳥,只敢買些高息股,又或隨時避險。每一年不是怕哪裡會大選,就是怕新政策,資金都變成超短線。希望有出乎意料的發展,到時候慢慢再重回港股也未遲。

可惜的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讓大家離棄恆指。(下篇續)

2023年6月13日星期二

06 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十八世紀末,蒸汽機的應用,以機器來輔佐勞力,開始量產,提升了農業和紡織。
 
第二次,十九世紀末,石油和電力的應用,機器取代了大部分勞力,流水作業式量產,開創了電訊業和交通速度(鐵路、汽車等)。
 
第三次,二十世紀中,電腦和互聯網的應用,以電腦來輔佐腦力,數碼化讓資訊流通,開創了科技資訊業。
 
第四次,現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應用,電腦取代大部分腦力,數碼混合物理世界。每次革新都持續了幾十年才大致樽頸,現在才開始了不久,所以更需要把握大勢。估計發展方向應該是虛擬現實的應用。
 
想起一句傳統智慧,淘金熱時賺最多錢的是賣鏟的人。誰在賣鏟?半導體?感應裝置?應用程式平台?人工智能科技?
 
哪些公司會增值?哪些會被取代?市場已經給了一些答案。

2023年6月6日星期二

05. 美國又又傾掂

債務上限又告急,告急之後又剛剛死線前搞掂。美股從不懷疑只是大龍鳳一場,勇往直前。


聯邦資金利率2022年三月開始加,通脹高,就業好,息口應該維持高位,資產估值應該跌,不過又無事。雖然未重回高位,但很快就見了底。最近就算預期再加息,都氣勢如虹。

 聯儲局縮表,縮少少又升多多,Covid期間可以升多過一倍,最近減少少,未知能否堅持?M2穩定上升,縮表稍微減少了M2, 仍然比Covid前增加了不少。如果繼續縮表,理論上市場上的錢會少了?不過股市無懼,繼續升。

 

 

 財政部不打算收支平衡,談判永遠減唔到福利增幅亦加唔到稅。債務上限增加,到底美元應該強定弱?債少了更穩健所以強,但可以繼續借又會解除技術上破產風險所以都係強!

 聯儲局的reverse-repo facility,即係市場泊錢在聯儲局收利息的方法,結餘接近歷史高位。資金都在貨幣基金一邊收息,一邊等待。越加息,所吸引的錢會不會越大?甚至吸引到海外資金?同時間銀行資金流出,已經見到幾間銀行陷入危機(First Republic, Signature, Silicon Valley,此趨勢應該會繼續,細銀行受壓,不過資金仍然充裕(甚至太多),只係去了其他地方。

 Reverse Repo

 結論是,都是要看市場解讀,再加息短期可能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反而減息會不會資金流入債市?雖然無股市水晶球,但是起碼感覺不到大跌的因素藴釀(除非是熱炒超高PE股)。美國流動性充足,又肯流進股市,就有條件升。中港的問題不同,樂觀看就是時間可以慢慢解決填補決口(流動性、信心、企業盈利等),可惜我們都沒有水晶球,一邊收息,一邊等待,才是中庸之道。

2023年6月2日星期五

04. 五窮六絕統計

傳統的說法,近年也沒有人真的重視,我也不抱有什麼期望,橫豎看了也就寫出來記錄一下。

首先只拿對上二十年的就算了,太遠古的時代也不同了。 

原來五六月也是正回報,七月反而是平均負回報,傳統的說法是錯誤的(又或時代已經改變了)。

之前一個月回報的關係,五月斜率稍負,六月稍正,七月則是正關係(0.25),不過關係都沒有達到統計顯著性。

再看六月,之前一個月(即五月)如果跌的話,平均也是負數(-1.5%)。最慘是七月,之前如果跌的話,平均是-3%,根本沒有翻身。反而年尾幾個月好像更大機會正回報。

看看就算,其實只適合有確認偏見的人拿來馬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