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星期四

09 大眾與小鵬

去了一趟旅行,沒有緊貼大市,回來樂見港股有些回暖。

昨晚見到Volkswagen入股小鵬汽車4.99%XPEV大升。兩間公司會合作研發新的福士電動車在中國銷售。雖然7億美元的投資不算多,但對大市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在長期悲觀情緒下,略為提升大眾的信心,股價已可以立即提振(可能是short covering)。反之沒有信心,基本因素如何好都只能不斷陰乾大市,進入惡性循環。

首先,小鵬應該算是電動車公司中比較視為沒有規模和競爭力的,今年比亞迪、理想、蔚來和Tesla中國交付量都升了幾十%, 小鵬則跌了四成。市場份額也只有1%左右。差的那一間也被看上,那好的更值得買了。

第二,吸引到外資的新聞可以減輕了中國和西方完全脫鉤的市場情緒, 最少德國仍然會為逐利而來吧。雙方合作也可以降低中國被孤立的程度,起碼多一個stakeholder為他發聲。

第三,經濟內其實仍然有大量資金,只不過各種原因不想投資進港股(高息環境、避險或配置到其他地區市場等)。最近中央多次對市場釋出善意,不論有否實際作用,絕對能有限度地提升信心,這次可以當成是確認投資環境改善的第一步,為市場打一個底,建立一點安全感。

感覺對內房債務仍然束手無策,不過適量配置一些被鬆綁的行業(平台、科技、教育)、得益於刺激經濟的國策的板塊(基建、汽車)和未來倚重發展的行業(電動車、晶片、新能源),短時間內值博率算高。

希望我不會過分解讀這次大眾的入股吧。

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08 十年恆指故事 (下)

承前篇,縱使有重大因素利好,恆指也不會是一個好的港股代表。

又是為人詬病已久的問題,不過在外憂內患的時期,大家眼光集中到世界大事,而忘記了選股的“小事”。

現實上,這才是恆指最大的問題。在維基關於恆指改革的一段:

隨着有不少大型中概股(例如美團點評、京東、網易等)在港以「同股不同權」及/或第二上市方式在港交易,恆指公司在20205月公佈容許相關公司納入恆指指數系列(包括此指數),有關決定會於2020年的第三次季度檢討時實施;但基於該類股票的特殊性,相關成份股的所佔權重會較現有成份股為低,同時只計算可於交易所進行買賣的流通股分總額,以避免對其他潛在合資格納入恆指成份股的上市公司在季度檢討中遭到不公平對待。另外,為迎合香港股票市場的急速發展,恒指公司於202012月向業界就一系列提出的改革措施作出咨詢,並於202131日公佈結果;當中包括決定在2022年年底提高成份股數目至80隻(長遠目標則定為100隻)、劃一所有成份股的權重上限為8%、大幅縮短納入指數的上市年資限制至3個月、以香港為公司基地的成份股數目上限定為2025隻並每兩年作出檢討。

我在上篇也列了幾個原因為何恆指在2020年開始變得更弱勢,以上當然不會是主因(因為才剛開始),不過恆指公司加減成分股絕對會影響長線投資價值,而且所謂改革之前的加減亦極度頻繁,以倒後鏡看回頭更是不知所謂(其實也不需要倒後鏡,不少當時已很明顯),多次將週期股在最差時機進出。

以下是2019以來納入的股票(註:所有現價皆在上週截取,現或已變):



這裡有37隻股票,不計最近十二個月內入的11隻,26隻竟然只有5隻升,其餘極多是暴跌。眼光如此差勁,簡直令人血脈沸騰。還要改革前加入的669是升的,改革後連續十隻輸第十一隻1211才懂得升。

最近入的11隻,大家都知道怎樣做了。

可是你或許會說,恆指本身就弱四年也下跌了三成左右吧。那不如看看剔出來的股票:


港股要找幾年來都升的股票應該算少數吧,殘酷的現實是踢出來的股票都升了。不用炒波幅,踢出來後長倉就有可觀升幅了。每一隻股票都是升的,真難能可貴。
最後對比盈富(2800), MSCI HK ETF (EWH)MSCI China ETFMCHI)的回報,2020年前大致上落相若。

 

2020年後比EWH是差了很多,和MCHI相若。不過在牛市時,MCHI向上的動力高很多:

 

我們的本土市場,已經沒有被港交所好好守護,忠誠的投資者不斷被收割(印花稅、數據費用、消息披露等等其他問題),還要被恆指公司官僚式按僵化的“機制”選股?加減股份又有沒有走漏風聲?

和以往不同,資本市場已經全球化,很容易就能夠開通各地投資渠道。萬一牛市重來,大家考考眼光選股也比買指數基金更能反映大市。